灌木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灌木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670种中草药位置了然于胸

发布时间:2021-03-02 09:25:34 阅读: 来源:灌木厂家

670种中草药位置了然于胸

今夏温度不断突破极值,各大中医医院的门诊量亦不断创新高。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中药房每天要吞吐15吨中药。   我国传统医学自古有言“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中药处方单不断飙升,药剂师们又是如何做到快速精准抓药的呢?记者去看了个究竟。    趁太阳火力全开前收药   酷暑炙烤下,药剂师们最担心中药药材失效变质。8月8日早晨7点还差5分钟,趁太阳火力还没有全开,许鹰早早候在龙华医院药剂楼后门,这天轮到他收药。揣着药品清单,他抬眼看了看墙壁上挂着的温湿度仪:温度25℃,湿度28%,这正是中药饮片最舒适的保存环境。   没过多久,运送药品的卡车鱼贯而入,路路通、干姜、葎草、桑枝、银柴胡……一袋袋中草药被卸下,仓库里立刻飘散出一股清香的草药味。这都是昨夜刚刚给药企下单的药品——由于持续高温,中药药品的需求量每天保持在高位,这天早晨许鹰就要清点10吨左右的药品。   但这还不是药品进货量的最高值。龙华医院中药房主任李毅民告诉记者,今年入夏后,每天中药药品吞吐量约达15吨,其中,具有发汗、解表、透疹等作用的药品占据大头。许鹰的任务就是在早晨8点门诊开诊前将所有药品清点完毕,并安排它们“坐”着电梯到达各楼层相应药品仓库,而那里正是药剂师们的“主战场”:整整四层半、3500平方米的超大空间——龙华医院药剂楼堪称全国规模最大的中药房。    取药要设计好线路图   早晨9点多,拽着处方单的张老伯在取药窗口前来回张望,“为啥抓个药要这么久?”天气炎热,老张希望早些领到药,赶在中午毒日头前回家。   老张不知,在三楼抓药房里,与收费系统连接的打印机正一刻不停地打印着一张张处方单,不一会儿,打印机“吐出”的处方单就叠得足有新华字典那么厚,他的处方单就躺在里面。   与一些西医医院开始推行自动化机器抓药不同,中医药品繁杂,依然采取全部人工抓药。步入三楼抓药房,很难不被这里热火朝天的抓药场景震撼:一排排高耸的药柜犹如超市货架,一眼望不到头。这里已经看不见传统中药铺的木抽屉,取而代之的是铁格斗组成的药架,药材亦不再“赤膊”,而是进入定量小包装袋。   在龙华医院,目前每天中药饮片处方单达3000余张,处方总帖数每年以15%-20%幅度持续增长,代煎药方有800-900张,分包配药人员日均要调配近300张处方。据此,医院走上全面推行“中草药定量小包装”的变革之路,目前已覆盖到全部门诊科室。   面对定量小包装,中药师们的吃饭家伙里少了“杆秤”,但记忆功夫依然不可或缺。在三楼抓药房里,共有670多种中草药、1800多种品规。要记住每味中药的位置考验的不只是记忆力,还有空间思维能力!   9时40分,药剂师朱旻接到老张的处方单。桂枝、茯苓、麻黄、白芍、甘草……处方单密密麻麻写着22味中药。“这种咳嗽处方还不是最长的,碰到肿瘤患者,一张处方可以有四五十味中药。”和记者说话间,朱旻已经推着取药小推车穿梭在药柜之间。5分钟不到,他取完所有药品回到工作台。5分钟后,7天剂量的药品分装且核对完毕,药品“乘坐”电梯回到二楼中草药发药窗口,送到张老伯手中。   “药剂师取药前,都会在脑子里迅速定位药品位置设计好路线图,不走回头路。这样才能节约时间,确保药品以最快速度到达患者手里。”在药房工作了10年,朱旻和同事们早就将中药房的地形熟记于心。    兴趣让他们“爱上中药”   为了提高效率,抓药房每天有50多名药剂师同时工作。脚踩运动鞋,身披白大褂,这是药剂师们的典型造型,利落、干练、活力十足。这里放眼望去,70后、80后的药剂师已成主力。“现在药剂师干的不仅是脑力活,还是体力活,每天在药柜里抓药等于折返跑,年纪大的人恐怕都吃不消。”一名年轻的“抓药能手”语带调侃地告诉记者。   但年轻人“新手上路”难免多有尴尬,由此抓药房仍保留着传统的跟师制度。朱旻记得,刚开始抓药时就跟在老药师背后,不仅要记每一味中药的位置,还在心中默念每味中药的性能、形状,甚至味道。两个月后,他第一次自己拿着一张处方单抓药,足足花了半小时才抓齐每一味药。而现在,他平均完成1张处方单的时间是10分钟。   药剂师们与中药打交道甚至比人还多,他们说:“如果没有一点兴趣,是不会爱上中药的。”   张鹏飞就是这样一个典型。药剂楼底楼保留着一间传统的中药房,“80后”张鹏飞提着一杆铜秤守着一个个木柜子,打开一个个木抽屉,只见蜈蚣、水蛭、穿山甲、海螵蛸(乌贼骨)……除了不少市面上日益精贵的药材,还有传统中医医院秘不外宣的“独门秘方”。   张鹏飞现在每天抓的药仅面对住院患者,现抓现煎。一个人面对600多种药材,张鹏飞有自己的记忆方法。指着一大罐芒硝,他悠悠地告诉记者,古人在夏天挖去西瓜红瓤,将芒硝覆于青皮之上并搁在屋檐下阴干,数日后,青皮表面会结出一层白色结晶体,这正是西瓜霜,古时又名“喉科圣药”。   在张鹏飞的记忆中,在中医药大学求学期间暑假跟着老师去天目山采草药是最难忘的经历,“尽管许多草药我们都不认识,但是能实地去野外辨识草药是不可多得的求医体验。”   如同医院为传统药房留有一方天地,张鹏飞希冀着人们尤其是学生们也在心里为祖国传统医学留块地,他说,“现在学医的人在减少,学中医的更少。”   本报记者唐闻佳

工业设计公司

保亭工业设计

宝鸡产品设计

大连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