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木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灌木厂家
热门搜索: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烦人的耳鸣拉响糖尿病人的健康警报-【新闻】

发布时间:2021-04-06 08:08:53 阅读: 来源:灌木厂家

【健康讯 2016年6月24日】健康资讯频道为您提供全面健康资讯,用药知识等健康相关资讯,致力于为广大用户提供最优质最全面的健康资讯,为用户的健康保驾护航!

由于严重的耳鸣会影响患者正常的工作、生活和睡眠,还会恶化人际关系。据调查,许多中老年人脾气变得暴躁、孤僻或怪异,就是因为耳鸣和听力下降所致。此外,耳鸣可“报告”高血压、糖尿病等某些全身性疾病,也可为耳聋的先兆,所以出现耳鸣应尽早找正规医院专科医生就诊检查。

耳鸣,是指在无任何外界相应声源或电刺激时耳内或头部产生异常声响的感觉,即患者自觉耳内或颅内有蝉鸣声、嗡嗡声、嘶嘶声等。耳鸣症状较常见,全人群中有耳鸣体验者占60%至70%,60岁以上者耳鸣发病率高达30%。但近年来,耳鸣发病正向年轻化趋势发展,中青年人尤其白领人群耳鸣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到医院就诊的耳鸣患者中年轻人见多。

耳鸣者警惕患糖尿病

【病例】68岁的张大爷半年前感到自己听力逐渐变差。20多天前,耳鸣症状越来越重,不仅白天热闹时听不清旁人说话,入夜后周围一片安静耳内却嗡嗡作响,吵得他无法入睡。近日被耳鸣折磨得疲惫不堪的他到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医生为其进行听力检查后发现他高频听力下降,询问病史后得知他患糖尿病十多年,但平时并不怎么控制饮食,用药也不规律,血糖一直控制不佳,告诉他这是糖尿病引起的耳鸣,再不规范治疗还可能失聪。

【提醒】中老年人耳鸣可能是糖尿病及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信号,要引起足够重视。其中,据统计由糖尿病引起的耳鸣占耳鸣患者的三成左右,以中老年人居多,常表现为高音调、双侧性,且常合并耳聋、眩晕等症状。这是因为糖尿病人极易并发血管病变,引起微循环障碍,导致内耳耳蜗支配血管壁增厚,造成血管腔狭窄或闭塞使血流减少,从而产生耳鸣、耳塞等不适症状。此外,由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可影响内耳的血液供给,使听神经功能发生蜕变,所以高血压病也可导致耳鸣甚至耳聋。

【对策】当发现听力变差,出现耳鸣状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若确诊耳鸣为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全身性疾病或临床综合征所致,需进行改善血液循环、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等综合治疗,越早诊治疗效越佳。

少年常戴耳机震出“耳背”

【病例】19岁的小诚去年考上大学后父亲奖励他一个MP3,他对此爱不释手,终日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在戴着耳机听音乐尤其重金属摇滚乐,有时连上课时也忍不住把耳机的两根线分别藏到两个衣袖里偷偷地听。前不久放寒假时,他感觉两耳边不停地嗡嗡响,有时还会感觉头晕目眩,夜里嗡嗡声更突出,吵得他睡眠质量极差。小诚父母也觉得儿子变得不爱搭理人,经常大声喊他却听不见。

【提醒】用耳机听音乐时,耳朵处于封闭状态,所以声波尤能引起鼓膜的大幅度、频繁震动。小诚的耳鸣和头晕目眩是由于鼓膜和内耳过度劳累,人体平衡感遭到破坏。另外,长时间接触摇滚等高分贝声音,会使人对高音的反应能力下降,造成听力损伤。噪声能引发的感觉神经听力损伤发生在内耳,当高能量声波振荡耳蜗内的液体时,会过度刺激并引起耳蜗毛细胞凋亡。当负责接听某一频段声音的毛细胞受损后,该频段声音就听不见了。

【对策】要有健康的耳朵保护意识,尽量避免大音量、长时间戴着耳机听音乐,连续收听时间不宜超过一小时,最好中途休息片刻再听。少听对听觉刺激大的音乐,减少在声音嘈杂的娱乐场所内的停留时间。睡觉时不要听音乐,以免受睡觉姿势影响通过枕头对耳塞施压,从而对耳膜造成物理损害,而且听着音乐睡觉,耳朵处于休眠状态,损害更加明显,可造成神经性耳聋。常做耳保健操,如:轻拉耳垂,两手分别自上而下按摩两侧耳轮,每天3次,每次做15分钟左右;用手指或双手掌按压耳屏,一按一放,每天3次,每次按15至30次,增加鼓膜有效活动度。

压力大脾气差诱发耳鸣

【病例】29岁的婷婷是保险公司职员,每月月底月初都要做报表,很疲劳时耳朵便会嗡嗡作响,不过不久症状可自行消失,她也就没放在心上。前段时间公司进入忙季,她开始连续加班。上周末,她又加班到深夜,因喝了咖啡提神,回到家后久久无法入睡,辗转到了天亮。起床后她忽然感到耳朵里出现如蝉鸣般的持续耳鸣声,到医院检查后医生诊断她为突发性高调耳鸣。

【提醒】工作压力过大、睡眠少、应酬多、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也会影响听力、诱发耳鸣。有生气、忧郁、悲伤尤其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以及因疲劳、饮酒、失眠、妊娠和环境气压温度改变等导致的情绪不稳定的人群中,耳鸣症状常十分严重。同时,持续的耳鸣又会加重这些负面或不稳定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对策】改善工作和生活习惯是缓解耳鸣的重要手段。如劳逸结合:生活有规律,注意调整工作节奏,避免过度劳累,特别是工作压力大的人更要学会适当自我放松。保证睡眠:尽量别熬夜,每天睡觉前可用热水泡脚,以舒缓情绪、促进睡眠。失眠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镇静安神药。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和稳定,遇事要懂得控制情绪,不要暴怒狂喜。有焦虑和抑郁症状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甘肃军工级喷雾炭黑

贵州双轴加湿搅拌机

成都长度测量仪